□邓娉婷(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聚焦校园霸凌、家庭虐待等多重社会议题的电影《默杀》因其影片中较为血腥、惊悚的受害者特写镜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部分观众因其对校园霸凌女性受害者受害场面进行反复特写刻画感到不适,认为镜头凝视不应针对受害者而是加害者。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电影对于两者皆有刻画,对于受害者的特写也是影片表达需要,忽视影片表达需求一味强调莫将镜头对准受害者有小题大做之嫌。
近年来,有关影视作品“受害者凝视”问题多有热议,且多建立在对女性受害者镜头的批判上。笔者认为,无论性别,对“受害者特写”的反思都并非小题大做,这恰巧反映了观众对于当下社会问题与问题群体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影视作品关于“受害者”与“加害者”叙事表达应有所进步的理性呼吁。
就电影《默杀》而言,其针对敏感社会议题与电影故事需要对于校园霸凌受害者进行“受害特写”,以代入感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影视艺术的表达无可厚非,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影视艺术的独特表达。但影视作品渲染血腥、惊悚的受害者特写是否存在哗众取宠,为了敢拍,为了观众看得爽而过度呈现,以及影视作品素来对于“受害者”而非“加害者”视角呈现是否合理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不仅是影视作品的观看者,更可能是影视作品的“取材者”。试想一个真正遭受过校园霸凌的人,在观看过度呈现的受害场面时,其内心的不适程度与对痛苦回忆的不断回溯,何尝不是一种痛苦。适度的受害者特写能够帮助影视作品的主题表达,但影视作品最终应回归对社会问题的解法与社会关怀的呈现。因此对影视作品中的受害者特写反思并非小题大作,而是观众对于当下社会问题与群体的真切关怀。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呈现受害者视角,引发观众代入感,进而产生共情的表现手法一直是主流,相比起“加害者”,“受害者”的影像表达常常更多。近年来出现的拒绝“受害者特写”、不要将镜头对准受害者等观点并非是对此表现手法的完全否定,而是随着时代进步,观众观念与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对影视作品呈现手法提出的新要求。影视作品创作者应对观众与时代的需求作出回应,对以往的表达方式进行理性审视,少将镜头对准受害者,说不定能收获更新颖的呈现效果与呈现角度。
我们期待,未来的影视作品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同时,能够更加注重受害者群体的情感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性展示,不断通过更加细腻、多维度的叙事手法,探求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最终让影视作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邓娉婷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