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飞(河西学院)
正值大学开学季,面对刚刚开启的专业学习,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那些被分配到不如意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希望能够“重新掌舵人生”。如今,国内不少高校陆续开放转专业政策,甚至推出了“零门槛”“全开放”“专业任意转”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9月7日 《中国青年报》)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预期、认知、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所学专业持有偏见或不满,他大概率不会在该领域扎根深造,持续投入。与其让学生陷于不喜欢的专业中,不如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客观来说,传统的专业变更制度确实有其局限性。为专业之间设置门槛和壁垒,并提出较高的转专业条件,这种政策在过去给那些希望改变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困扰,甚至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大规模放宽专业限制,拆除门槛,也不意味着学生在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的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与“宽进严出”的传统方式相比,“无门槛”转专业政策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更考验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认知水平。
即便转专业的政策已经放宽,有意转专业的学生仍应慎重行事。他们需要多方收集信息,谨慎决策,对自己负责。学生应有清晰的发展规划,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情绪做出轻率的决定,既不能因为社会对“热门专业”的倾向评价而一哄而上,也不能因“冷门专业”的负面传闻就轻易放弃。专业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学业进度、个人能力和兴趣相匹配,避免盲目从众或轻率决定。
同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在哪个领域,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虽然放宽转专业政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未来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最终还是由学生自己的努力决定的。
对于学校而言,将转专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不闻不问。学校应明确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向,制定与就业需求相匹配的培养方案,从而确保所设专业的实用性和“变现能力”。同时,校方还应做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就匆忙转专业,对学生个人发展也没有好处。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理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不设置专业门槛,体现了校方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然而,学生也应确保自己的准备、规划和认知能够跟上政策的步伐,避免冲动转专业的情况发生。简言之,无论政策如何变更,转专业仍需慎重。所谓“零门槛”,并不等于“零准备”。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