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 (宁夏大学)
文字“激情澎湃”就标李白,“教你做人”就标鲁迅,“情感婚恋”就标林徽因……从以前杨绛、张爱玲、莫言等名家的“伪金句”被大量转发,到现在打着名人大旗的“伪语录”作为短视频文案,在台词截图上p出“金句”灌“鸡汤”,“伪金句”在互联网上的泛滥在无形中给受众灌输了许多错误知识,也损害了名人的权利与声誉。
面对“伪金句”横行网络,相关名人与机构采取过一定措施,例如莫言曾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莫言”发布题为《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的文章,对网上一些署名为“莫言”的言论进行辟谣;北京鲁迅博物馆针对关于鲁迅先生的假语录,上线“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使得“伪金句”止于大数据,网友戏称“鲁迅先生终于不用背锅了”。但做出回应与措施的名人数量比起被动卷入“伪金句”中的名人数量而言毕竟是有限的,“伪金句”仍然横行于短视频、朋友圈文案,网络营销等领域。
要探究“伪金句”层出不穷的原因,我们需从受众与传播者两个主体出发。对于许多受众而言,一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注重在社交媒体上树立理想型人设,引用“金句”成为彰显自己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捷径”;二是人们内心渴望他人重视自己的想法,引用“金句”能够更有说服力,从而更有效地支撑自身观点;三是面临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人们可以从“金句”中找到榜样、汲取力量,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工作学习中去。不难看出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只是被广泛引用的、能够迎合自身情绪与目的的“金句”,而对其真实性考察不深。
对于传播者而言,自己产出的内容被广泛传播继而获得流量是他们获益的关键。“无名氏”的人生道理无人在意,但若将这些道理贴上“名人”的金箔,让名人作为互联网“箭垛”,即使出现断章取义、违反常理甚至胡编乱造的现象,但因其罩有“名人光环”,仍会有不少人盲目信奉。
一方是大多数持有对“伪金句”不加考证地接纳态度的受众群体,另一方是急于将流量变现的唯流量论者,双方各取所需,导致“伪金句”在互联网上高频出现。
ugc时代带来了信息社会的极大繁荣,但也易造成网络空间中信息过载、泥沙俱下的现象。受众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可能是健康的营养,也可能是被包装的垃圾信息。对于“金句”,受众应保持谨慎态度与证实意识,莫让劣币驱逐良币,让唾手可得的文字搜索替换了自身对文字的深入思考。这便要求受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知识储备,从而培养明辨真伪的能力,在阅读中真正感悟书中的哲理韵味与作者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用扭捏作态的“伪金句”自欺欺人。对于传播者而言,传播名人的金句应本着对知识负责、对名人尊重的态度,即使是对名人金句的概括化、解释化,也要对此类情况进行公开说明。若自身才华横溢,便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尝试打造个人ip,而非为了流量冠以名人光环,利用某些受众对“咖位”盲目崇拜的心理欺骗受众,污染网络风气。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要当好“信息把关人”,加大内容审核力度,对于“伪金句”等虚假信息做好ai和人工审核,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文学史家洪子诚曾说:“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在笔者看来,仅学习真正的金句尚且不能够完全地体会作者在谋篇布局中想传递给读者的思想,“伪金句”的泛滥更是对当今许多明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却不愿静下心来阅读、懒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匮乏者的讽刺。所以,杜绝“伪金句”出现的关键在于受众。若受众能够自觉地在书海中找寻自己所需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对“伪金句”的独立判断能力,那么“伪金句”生存的土壤便会被书海所淹没。
来源:红网
作者:孙悦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