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雨 陆地 董舜卿 周子涵(南京师范大学)
大家好,欢迎来到“欣言新语”频道,我是主持人彭欣雨。
日前,《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位父亲和500个“星星的孩子”的故事,或许可以温暖你的一整个冬季。这则新闻发生在江苏南京,大学老师张则方的儿子阳阳一出生就罹患孤独症。2015年,张则方不惜为儿子砸锅卖铁成立了孤独症康复机构。7年间,机构从阳阳1个孩子到累计服务超过500名儿童,展现了从助己到助人的人间大爱。
让我们把视线重新聚焦到孤独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孩子的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他们如同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统计显示,孤独症发病率约为1%,也就是说每100个孩子里,就有1个“星星的孩子”。
没有哪个家庭希望孩子患孤独症,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坦然面对诊断单上白纸黑字的“一锤定音”?网络上有句话说得好,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别人撑伞。不得不说,我们敬佩这位父亲的勇气、韧性与执著,这体现在看清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释然,体现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决心,体现在助己助人、抱团取暖的淳朴追求。
我们同样应该看到,个人与社会始终息息相关、同频共振。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7年的坚守,张则方所创办的机构逐渐成为孤独症康复学习与交流的沃土。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长们的推动,政府的推动,公益组织的推动,记者的推动,形成了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离不开每一个角色的发声、奔走和坚持。
更进一步讲,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底线的重要标准。社会上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对于孤独症患者,社会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解与歧视。这些偏见包括了对病人的不解、嘲笑甚至侮辱,也包括了教育、工作等基础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何以打通为孤独症患者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何以保障孤独症患者的生活乃至生存的权利?何以真正实现对孤独症患者的心理祛魅?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必须承认,比起孤独症康复技术的日益完善,社会对孤独症的包容度仍亟需提高。毕竟,有些东西是科技进步所无法弥补的。
最后,我们仍需要反思。可以相信,在摄像机、麦克风和聚光灯密布的互联网时代,从来不缺好人好事。这也导致了公众对部分人的期待逐渐沦为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负担。
我们不奢求所有人都能够像这位父亲一样勇立潮头,但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位可能被淹没在庞大群体中的孤独个体,并与之产生共情,时刻鼓励每一个勇于攀登、对抗苦难的血肉之躯。任何时候,一个时代都需要有精神价值高地,便于人们登高眺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来源:红网
作者:彭欣雨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