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
近日,小编在处理评论来稿时发现,一些作者写的文章好比“大杂烩”,啥都想放进去,萝卜青菜一锅炖,最后却什么味道都没突出出来,更谈不上是一道美味佳肴。除去刚入门的新手对评论写作较生疏的原因,这种情况大多是评论员“太贪”,不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毕竟,一个事件可以找到很多个切入点。宏观上,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微观上,无论是从某个理论出发去发表评论,还是评论一件事是对还是错,亦或是从解决问题层面出发专门提出建议,都能形成文章独有的行文视角。
以最近颇受关注的文旅局长“卷”出圈为例。站在网络传播视角,红辣椒评论发布的《文旅局长“花式卷”:只要出于公心,就经得起舆论审视》对此次出圈的舆情传播和舆情应对进行了评论。
而站在文旅发展视角,人民网评发表的《文旅局长“出圈”,以好思路拓宽好出路》肯定了“这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红辣椒评论的《文旅局长要“出圈”更要“出主意”》则更多从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由此可见,面对一个事件,一下子冒出了好几个想法、有很多想说的,这都很正常。但问题就出在,有的评论员没有再多费些心思,去好好深挖一个点,而是一股脑地把方方面面都写进一篇文章里,但各个方面又都只是浅尝辄止。这可谓“贪多嚼不烂”,最后导致文章中心不明、脉络不清,把读者的思绪也带得东奔西跑。
又或者是,他们观察过网络舆情后,发现大家对此事争议纷纷,观点五花八门,似乎都能拿来谈谈。于是,他们干脆“偷个懒”,直接在文章里就每个观点都论上一段。最后文章成了各种观点的比拼,唯独不见文章真正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其实,写评论,讲清一个道理就好。因为评论篇幅通常就那么长,不可能做到“海纳百川”,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最后搞砸的是文章本身。并且,评论作为一种表态的文体,一个聚焦而凝练的观点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从众说纷纭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
比如,最近“高考誓师女孩”引发了全网关注,来自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许云帆在评论《誓师演讲的激昂,源自现实的苍凉》中聚焦这种“鸡血发言”长期存在的争议,借此呼唤更多人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陈自强在评论《应警惕“她除了刷题还有别的途径吗”这种惰思话语》中聚焦此次事件相关舆论中的典型言论,分析其背后的不合理性。两篇文章都切口较小,且较为集中。
不过,上述谈到的还只是“一个道理”的层面,要把一个道理“讲清”,可不太容易。
这里既涉及文章思想的深度以及作者知识储备的厚度;也涉及文章论据是否出现“硬伤”、论证过程有没有逻辑谬误等严谨性方面的问题;还涉及文章文风的问题,比如有的文章过分追求“炫技”,掉书袋、上概念,最后道理却没讲清。这些问题讨论起来大有学问,在这里由于篇幅问题恐无法一一探讨。
总而言之,评论文章应追求观点聚焦,而非“面面俱到”。评论本身也正是因其观点的鲜明有力,而释放出语言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刘昱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