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2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围绕“我与新闻评论的故事”,策划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本期分享者:陈雪,河北师范大学新闻学学子,红网2022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文字组),代表作品:《》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新闻专业的学生陈雪。我很荣幸也很高兴向大家讲述我与新闻评论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一节新闻评论课。大二上学期,我们开始接触新闻评论,带我们学习并深刻了解评论的是周伟红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周老师都会板书。从黑板的一头开始写起,如果稍不留神,一抬眼,你可能就会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c=b ns o q o a,这个公式我至今记忆犹新。要知道,这是新闻评论的课堂,即使它充满了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公式。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公式中获得了学习评论的乐趣,于是便开始着手写评论。
最开始写时,总是那么困难。条理不清晰,逻辑性不强,无法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现在回过头看自己写的一篇评论,真是通身的毛病。但是周老师并没有因为我初学评论而敷衍地去修改,也并没有因为我写得差劲而失去耐心,他反而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我,有时一篇评论要修修改改三四遍。在学习评论时,我每周都会写一篇完整的新闻评论,周老师常常鼓励我,可以试试投稿,把文章发表出去。我想一个初学者的稿子怎么会被采用呢?所以屡投屡不中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前年的冬天。就在我给红辣椒投了一篇评论后,第二天发表在了公众号上,“选中了!”我满怀欣喜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周老师,他跟我说“很棒!继续坚持。”恰恰是那一次的采用,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好似辛苦数月浇灌的种子,终于长出了那么一点点的芽,但即使是一点点的芽,也足以支撑我继续前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继续在评论里学习。看热点事件的评论观点是什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的,毕竟评论不是冷冰冰的,是要向人们传递温暖与力量的。我在各种文章书籍、评论栏目中摘取重要观点以及金句,然后再学以致用。很荣幸在不断地积累下,我凭借作品《对“一戳就破”的抗洪河堤,要“一查到底”》获得了红网“青椒计划”二月优胜作者称号。那颗小小的芽,也在不断长大。
在暑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实习。在家的时光总是清闲且美好的,于是我继续写起了新闻评论。只写不改,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我评论路上的另一位良师——马连老师。我努力保持一天写一篇评论的标准,每写一篇就会发给马老师,而马老师会仔细阅读后提出她的建议,有时小到一个错别字,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给我指出来。当然,马老师在假期也会有很多事,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晚上十一点还在交流当天评论的一些问题。那个暑假我写了多少篇新闻评论,马老师就这样给我改了多少篇新闻评论,我偶尔产生懈怠情绪时,马老师就会前来提醒“今天不写了吗?”
写评论不仅仅是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在写成后,交给老师修改,也是和老师思想进行交汇、碰撞的过程。新闻评论可以让人直接抒发观点见解,思路顺的时候,一篇文章一气呵成,《寻亲男孩去世,别让生命为网暴“买单”》等文章写起来思路十分清晰,写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很荣幸获得2022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称号,我相信没有周老师课堂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没有马老师一篇又一篇的指导,我不可能继续写下去。在评论的这段旅程中,我一路写作,一路收获。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壤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幸遇良师,幸遇评论,感恩感谢。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