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米博华:评论的价值可能将被重新定义-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来源:政邦智库 编辑:钟星月 2022-07-04 16:59:4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被称作“社会风向标”的新闻评论,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一个表现,是党报评论和都市报评论的“面貌”和“气质”趋同,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界和业界或许都需要认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评论的本义是什么。

之前,著名评论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米博华出版了新作《新闻评论实战教程》,引起关注。该书被称作“是其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与新闻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对新闻评论系统化的理论梳理,既阐明了新闻评论的基本理念,又涵盖评论业务的关键环节,并结合具有示范性的获奖作品,以党报评论员的视野和立场,立体全景呈现了评论写作的内在规律与外在技巧,有助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理性的评论素养。”

如何看待评论的变化与走向?本期政邦茶座,政邦智库理事长、评论人高明勇,对话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米博华,邀请他来聊一聊。

111111.png

米博华,著名评论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著有《新闻评论实战教程》等

高明勇: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就您的评论生涯来看,这些年的媒体评论,有哪些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米博华:如您所说,做评论工作有近四十年。不敢说“从心所欲”,但终归是“饭碗”,是自己的本行。四十年来,新闻评论变化是肯定的。只是变化之大,难以想象。正像从纸币支付到电子支付,钱的用途没变,但纸币几乎极少见了,购物及消费方式也变了。如诸位所见,评论依然是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分析和给出结论。说到变化,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评论不再为专业人士所独占,而是走向大众。大众写,大众看,大众参与讨论。

第二,刊发的阵地也不再是少数人专有,打破了发表门槛。只要愿意,开专栏(公众号),“跟帖”,悉听尊便。

第三,言论只代表你自己,不是捆绑在一个组织上。在法律规定之内,不必请上级审稿。

第四,题材广泛,没有格式要求,长也行,短也可。心灵鸡汤、时事经纬、艺术哲学、命理风水、寻医问药、情感困扰、恋爱指导等等都行。只要有人看,有人打赏,均可尽情评论。

当然,让我最感惊讶的是,有太多的思路开阔、知识渊博、文笔优美的评论人才涌现。这些人都是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我想说,即使是我们这种干了几十年评论的“老江湖”,都有一种英雄气短的感慨。自忖,站在这个队列里,无论宽度、广度、深度、力度,都力有不逮,惭愧、羡慕,但心有不甘。

高明勇:您长期在党报从事评论工作,这几年到大学从事新闻学教学,身份的转换,对评论的理解有哪些变化?

米博华:我到大学任教,本来想发挥一技之长,讲讲评论课。但是,听了几堂评论课,却打了退堂鼓。

首先是,这些大学老师的评论课讲得相当好。对评论作者来说,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会选题、写作,但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从未细想。听学院老师讲评论课,我才知道更多“何以故”。

其次,我只熟悉报纸评论,尤其是社论、评论员文章,标准官方文字;对网络上自媒体评论,尤其是网言网语不熟悉。给学生们讲那些“老皇历”,把握不大。一是当下的评论已经不会特别在意修饰,诗意、辞藻、抒情等因素越来越少。往往是热门选题加直率表达,绝少起承转合,穿鞋戴帽。二是当下的评论文字、图像、背景音乐、现场直播一齐上。所以,现在的评论家有一张有感染力的嘴,或许比严谨的文字更时尚,直观感受比钢铁逻辑更受欢迎。有话直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愿听,划走;愿听,给个赞。有的说法可认真,很多说法不必较真,这大约就是今天的评论生态。

高明勇:您在《新闻评论实战教程》的自序中提到,“新闻评论类教材中,最缺的是评论实务”。从“写评论”到“教评论”,是如何破解这一“痛点”问题的?

米博华:我写《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本无意当教材写,而是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点滴记录下来。坦率地说,虽然自媒体评论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但也的确是杂芜并存。如果说实战方面有痛点,我以为最主要是,几乎极少有人真正接触过主流和权威媒体的写作。正如学习书法必须临帖,或出于“二王”,或师承“颜柳”。如果没有正规训练,写得再熟,终归流俗;写得再多,还是“江湖”。

因为发表个人感慨比阐述时事政策,终究要容易得多;不用有太多顾虑的写作,比必须承担责任的写作要容易得多;文字上没有大毛病的写作比必须十分精确的写作要容易得多。

如果我讲评论实务课,想法是从一开始就按照专业标准校正“江湖”的缺陷,就像训练专业运动员那样,一招一式必须准确到位。这是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以后的自选动作还是能高出一筹

高明勇:在新闻评论史上,您印象最深刻的评论员和评论作品有哪些?

米博华:因为从事评论工作,所以我差不多找到了这方面能够找到的书籍和作品。我不懂外语,所以极少接触国外评论家的作品。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李普曼,我也只见传记,未见译作。

百年以来,新闻评论史伴随中国时代变迁,其代表人物不少。但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知识分子的所谓文人议政,如张季鸾、胡政之、邵飘萍、黄远生、邹韬奋等。一类是职业革命家兼宣传家,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我年轻时比较喜欢文人这类,指陈时弊,痛快淋漓;下笔千言,滔滔不绝。年岁稍大,特别是有了一定阅历之后,我更喜欢职业革命家的文章,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这不仅是毛泽东评论为我党报纸评论创造了法度,从思想方法、语言造型到行文风格,开辟了白话文新的疆域。更因为,职业革命家似乎注定不会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总是伴随着艰苦卓绝斗争,甚至血雨腥风考验,执笔为文,所以内中包含的生命张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上溯,我似乎更喜欢曹操、诸葛亮等文人的作品。孔明先生前后《出师表》,大气磅礴;《隆中对》,视野宏阔。这绝非能在书斋里写出。有一位职业革命家的政论,人们很少提及,那就是列宁。十年前访俄,无意中收集了一些列宁的新闻评论作品,发现列宁评论智慧之高,无人能及,理论性、旨意性、政策性、工作性、战斗性融为一体。可惜这方面国内研究不多。

高明勇: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评论?这些评论和“sars”时期的评论相比,有哪些变化?

米博华:一晃“sars”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如果说“非典”是短暂和局部的惊恐,这次“新冠”则是漫长而广泛的煎熬。还有,20年前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远非今天可比。

本次疫情是在“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发生,大国角力因素凸显,博弈气息浓烈,导致全球范围内舆论战全面展开。如东西方文化冲突激烈,围绕一个小小的口罩打得狗血喷头;利益关切不同,要钱还是要命,全面开撕。我亦注意到,东西方、国内外、各阶层、各群体的社会撕裂很难弥合。网上评论也是如此,一言不合,势不两立。

评论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映照,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利益关系的广泛调整,必然导致躁动。

高明勇:“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专业的新闻评论,最该关注的是什么问题?

米博华:“人人都有麦克风”,就好像人人都可以k歌。歌厅随便去,但到国家大剧院表演则有门槛。大音量与权威没有必然联系,创作量与影响力也没有必然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有“麦”与主流权威声音还不是一回事。比如俄乌冲突,网上有各种声音,但国际社会在意的还是中国政府的声音和中国官媒的评论。

我们已经熟悉了人人有“麦”的热闹,也必须从热闹中倾听各种见解,更应该作为舆情加以关注和研究。但同时也希望专业评论人一定要阅读和研究党报党刊的评论,研究时事政策,否则就无法了解一个完整的中国。

来源:政邦智库

编辑:钟星月

阅读下一篇

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
网站地图